40周年大会分论坛丨技术创新与跨界融合——智能科技与数字娱乐产业变革发展论坛于三亚市成功召开
发布时间:2024-11-28 来源:总会
在金秋送爽、硕果累累的十一月,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迎来了其辉煌四十周年的里程碑时刻。2024年11月10日,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文科专委会、财经信息管理专委会、青少年信息与智能教育专委会三个专委会共同承办的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四十周年纪念大会AI赋能大文科和青少年信息课程建设分论坛在海南三亚隆重召开。六十余位教育界专家学者荟聚一堂,共襄盛举,探索AI技术引领下的教育新篇章。
论坛由嘉宾致辞、主题演讲、圆桌论坛三个部分组成,通过智能科技探索与数字娱乐产业交流的双重路径,聚焦智能科技如何重塑数字娱乐产业格局,特别是其在游戏与电竞领域的创新应用。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李畅致辞:过去一年,三个专委会成功举办了多项活动,尤其是几大赛事总决赛,吸引了超过2000人的参与。希望今天的会议能够成为大家畅所欲言、共谋发展的平台,共同探讨三个专委会的未来发展,展示我们的美好前景。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政企部总经理 李进致辞:我们不仅在通信领域保持领先,还在云游戏领域实现了数十万人同时在线的壮举,并投入巨资为相关企业提供算力支持。此外,我们还与传媒大学干果学院展开合作,为学员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助力文创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最后,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创文创行业的数字未来,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AIGC赋能数字娱乐与高校人才培养新变革
腾讯公共事业部副总裁、腾讯研究院高级顾问 冯宏声在演讲时表示:在给技术以文明的理念下,我们要推动人工智能的文化化,实现技术的几个关键回归:首先是可信,避免人类陷入消极的懒惰,守护知识的价值、情感的价值以及艺术创作的想象力,回归到专业主义、新闻主义和人文主义;另一方面,推动文化的加速进化,从传统文化产业迈向互联网与文化深度融合,进入知识+操作系统+网络+屏+终端的智能矩阵状态,引导未来智能体产品更加有趣、有料、有情、有义,更加可爱、可亲、可靠、可信。
中国移动云能力渲染原高级技术专家 武涛讲到:AI技术正引领我们进入全新创作时代,AI渲染云电脑改变了创作方式与工具认知,摆脱硬件限制,实现灵活创作。它为我们打造全新创作平台,支持多终端接入,无缝创作。在AI+云端渲染推动下,视觉创作新时代即将到来,让每个人自由表达,创造更多精彩作品。
英雄电竞联合创始人兼CEO 郑夺在演讲时表示:电子竞技不仅是科技与创意的交响乐章,更是人类体育精神在新时代的延伸。它跨越了传统物理环境的局限,将竞技舞台拓展至无垠的虚拟世界,展现了科技对体育的深刻重塑。随着AI与空间计算等前沿技术的融入,电子竞技的转播正迈向一个全新的纪元,未来,电子竞技不仅是游戏的竞技场,更是连接现实与虚拟、促进跨平台社交互动的桥梁。在这个过程中,电子竞技正以其独特的魅力,逐步消除信息壁垒,让每个人都能在这个全球化的舞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共同书写人类体育新篇章。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数字创意专业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动画数字媒体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淮永建表示:在AI2.0时代,人才培养需聚焦于让学生熟练使用AI工具进行内容创作,适应从专业化到智能化内容生成的转变。未来,数字媒体与艺术类专业教育应围绕大语言模型,探索个性化、艺术化内容的模型微调与数据训练,使AI更适配于内容创作环境,推动人机绘画新方法的发展,实现机器创意与用户创意的融合,同时注重内容的可体验性与可感知性,这是AI内容创作的重要趋势。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数字人研究院院长 吕欣讲到:在AI大语言模型时代,人工智能不仅极大提升了媒介内容的形态表达力,更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知识的存储、传承与使用范式,从之前的媒介信息“数据刻写“方式转向了类人脑的大语言模型生成,从单模态的数据文档存储转变为多模态的模型存储。这一变化将极大推动传媒行业的发展,生成式AI将与情感AI、具身智能、智能数字人等技术携手推动人类媒体从“传声筒”式的工具化传播媒介转向为“共情媒体”,并会成为元宇宙媒介的核心入口,这将开启媒体与人类交互方式的新篇章。
上海正向数字化技术研究院院长 肖甘苏莉表示:游戏+战略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融合游戏与科普、医疗、公益、教育、艺术等领域,不仅推动技术发展,加强文化传播,还解决了行业痛点,提供了全新解决思路,成为未来产业延伸和就业问题解决的关键。通过游戏化的形式,传统行业得以科技化、互动化、低门槛化,游戏在更广阔的领域正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吉林艺术学院动漫学院副院长 邵兵表示:游戏专业虽在国内高校中开设不多,但其对非遗文化、数字文旅、建筑遗产保护及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支撑作用不可忽视。我们正积极探索利用AIGC技术缓解校企合作痛点,吸引更多企业专家和精英回归高校,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同时解决高校在招聘和教学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通过高校的专业深耕和学术积累,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共同推动游戏产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在严肃游戏或功能游戏领域,高校更应发挥其独特优势,为行业培育更多人才,打造良好的校企合作生态。
数字游戏与电子竞技专委会秘书长 赵思源讲到:电子竞技产业发展迅猛,已远超传统体育项目观赛量,展现出巨大市场潜力和就业前景。然而,电竞行业的标准化与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存在培养方向不明确、实习就业通道未打开等问题。因此,我们急需构建电竞教育的标准化体系,包括教材、教育者、课件及实习落地的标准化,同时加强产业与教育之间的桥梁作用,推动电竞人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进程,电子竞技专业人才职业化是势在必行。
澳门科技大学助理教授 李佳琪讲到:在这个AI加速创作的时代,年轻人通过梗与Mean的文化现象,构建起了私密而高效的交流圈,这既是对网络焦虑的一种应对,也是个性化文化认同的体现。AIGC工具极大地促进了这种文化的传播,使得每个文化圈子都能在网络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孤岛,而梗与Mean则成为了登岛的密码。这不仅是一种文化形式的演变,更是年轻一代在海量信息中寻找归属感和自我表达的新途径。
冰川网络孵化中心的负责人 曾保忠表示:AIGC扩充了游戏开发中的不可能三角,质量、成本、速度呈一个正三角形,当你要提高速度的时候你要降低成本质量就会降低。但是有了AIGC之后,可以扩展内容生产的不可能三角。也就是说未来很有可能通过1-2个人非常小的团队就可以产出非常高质量的有意思的产品。
重塑艺术创意与人才培养格局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盛瑨作为本次圆桌论坛的主持人,与专家、学者们围绕AI时代的创意设计与人才培养展开深度探讨。
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孔令强表示: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尽管AI和AIGC工具日新月异,但坚持艺术本体语言的核心与审美素养的训练至关重要。审美素养需要时间积淀,它是学生未来在艺术道路上越走越远的核心动力。同时,创意思维也是利用这些工具进行创作时的关键核心,把握住创意,审美在线,艺术基础扎实,定能产出佳作。
浙江传媒学院教授 金晟表示:AIGC的兴起,对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它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或技术的更新,更是对艺术创作叙事意义的重构。教育者需关注学生在技术冲击下的心理变化,特别是那些未能很好适应新技术节奏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倡导融合而非淘汰,鼓励每个人在技术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共同书写艺术与技术交织的新篇章。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余春娜表示:在美术学院的人才培养中,我们既要坚守造型和美术学的传统优势,为产业输送优秀的美术人才,也要积极应对新技术变革,如天津美术学院新成立的人工智能艺术学院,旨在通过普及人工智能艺术通识课,让每位学生都能掌握这一新兴工具。在快速迭代的技术时代,我们既要传承经典,也要拥抱创新,为美术教育的未来开拓新路径。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陈赞蔚表示:在AIGC时代,我们应细致观察生活,因为大模型难以全面覆盖人类复杂多变的艺术形态与行为举止。利用AI工具时,需注重独特性,避免大众化结果。新技术应激发新形式与新理念,而非导致创作同质化。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 周越表示:在AIGC新技术背景下,我们的目标是传承文化、保持人文关怀与对社会群体的思辨。建议学校加强艺术经典教育,提升基底,同时让非专业学生也能接触生成类艺术,因为情感能打破技术限制,创造更多惊喜。
南京传媒学院教授 袁晓黎总结认为:面对高速发展的环境,南京传媒学院致力于与行业专家合作,重新整合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打造师资队伍,开发符合行业需求的项目课程,并建立行业标准和内容建设平台。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合作,使我们的学生能够更近距离地接触行业,为行业输送优秀人才。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教授 陈薇表示: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围绕艺术+技术+文化的三位融合进行探索,特别是在AI技术来临后,我们积极改革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借助新技术推广传统文化,如通过诗经数字化的建设和长城文化的探索,让传统文化以年轻人喜好的方式传播出去。同时,我们也致力于动漫游戏标准建设,已推出多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并呼吁业界和高校的专家和学者加入动漫游戏标准的编制中,共同推动动漫产业的规范化和系统化,以及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深化校企合作的创新路径
第二场圆桌论坛由吉林艺术学院教授邵兵作为本次圆桌论坛的主持人,与专家、学者们围绕AIGC赋能校企深度合作展开深度探讨。
腾讯互娱社会价值研究中心 杨璠表示:功能游戏作为电子游戏产品,不仅面向现实、解决现实问题,更强调其游戏特性,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开发视角和实践经验,是连接游戏价值与社会责任的重要桥梁,需产学研各方共同努力推动其发展。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黄晓瑜表示:我们学院围绕数字游戏设置了多个相关专业,并致力于通过校企协同育人的方式,共同培养跨学科综合性人才。我们希望通过与企业的深入合作,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AIGC技术,同时也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共同探索AIGC技术应用的新模式。
腾讯天美工作室群 樊杰表示:游戏作为新的传播媒介,凭借其交互感、沉浸感和智能感,正被政府文旅部门广泛认可并用于文化传播。天美通过与各地文旅合作,成功将地方文化特色推向全球,讲好中国故事。同时,我们与全国高等计算机研究学会等机构的校企合作,如元梦之星游戏高校创作大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意和思维,也让作品通过游戏平台获得广泛传播和正向反馈,实现了政府、企业和高校的多方共赢。
海口经济学院 何章强表示:南海美术学院作为产业学院,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不仅引入企业项目进入教学,还联合企业开发教材,并吸纳资深行业人才作为师资,旨在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同时,面对AI技术的新挑战,我们正积极与企业探讨学科融合与课程体系建设,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GGAC大赛创始人 林永民表示:AIGC技术的出现既拉低了创作门槛,也提高了竞争门槛。虽然AI能辅助创作,但同质化问题严重,盲盒式的概率导致作品缺乏差异化。因此,对于高校师生和行业从业者而言,关键在于如何差异化地运用AI工具,结合个人创意和灵魂,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作品。在这个时代,积极拥抱工具的同时,保持人的创造力和差异化思维才是核心。
四川音乐学院 田野总结认为:人工智能的兴起虽引发了对艺术教育及行业未来的广泛讨论,但实则它更多地扮演着融合者的角色,而非颠覆者。市场的实际需求才是决定专业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正见证着一个逐步融合而非彻底替代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