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引领、产学共融、Al助力,推动新时期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会 会议纪要

发布时间:2024-10-08 来源:总会

2024年9月27-29日“新质引领、产学共融、Al助力,推动新时期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会在成都成功举行。有来自全国高职院校、本科院校、相关企业参会代表140余人参加。会议围绕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高职教育“双高计划”验收和“新双高计划”实施的发展新阶段,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高职教育教学转型升级,总结成功经验,解决困扰的问题,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和地方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以练好“内功”、构建“五金”,提高办学质量等实实在在把职业教育搞好的一些基础性关键性问题开展研讨,受到参会代表的广泛认可与好评,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1.jpg


本次研讨会由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主办,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委员会、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燕泰会议服务有限公司三个单位承办。

会议开幕式上,主办单位——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会长黄心渊教授致辞。他高度评价了本次会议的主题,认为理念新、站位高、落地好。对高职电子信息专委会务实的工作给与肯定,并祝会议研讨取得成功。承办单位——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委员会主任鲍洁教授致辞。她介绍了本次会议举办的原由,并谈到9月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在教育强国的宏阔蓝图中,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与时代重任,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方面的作用凸显出来。高职教育在这新的发展阶段,在全国教育大会的最新精神指引下,围绕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要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本次研讨会就是以问题为导向,求真务实,深入交流研讨。会议承办学校——东道主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郑学奇教授致辞,他首先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蓉城,之后他介绍了作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等建设单位的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在重点打造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专业集群,把“智改数转”的理念深入落实到专业群建设、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去所做的探索与实践,以及在开设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35个专业中,建成国家级骨干专业3个、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5个、省级重点专业3个、省级示范专业4个,以及先后成立10个产业学院等成果。他表示作为承办单位将积极配合主办方,精心准备,确保会议各项活动顺利进行。并相信,通过本次会议,共同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新时期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2.jpg

本次研讨会围绕“新质引领、产学共融、Al助力,推动新时期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解决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推动五金建设中现实存在的"卡脖子"问题的专题研究与实践”这一主题进行了四个单元的专题研讨。

第一单元“新时期高质量人才培养与人工智能专业建设”,有4个专题报告。首先,由百度高校合作副总监计湘婷做了《百度500万大模型人才培养计划解读》的报告。她介绍百度的500万大模型人才培养计划旨在通过提供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平台,培养具备AI思维和开发能力的高校教师和学生。她通过展示郑州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马竞与百度合作,开发了无人养猪场等创新项目的案例,展示了AI技术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她介绍了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全栈布局,百度飞桨与文心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详细内容;百度开发的一套完整的AI课程体系,包括面向全校的人工智能与大模型通识课程、面向AI相关专业的大模型应用开发课程、基于AI+X交叉专业的通识及应用开发课程。以及这些AI课程服务与合作的典型案例。第二,由国家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委员高林教授做了《深化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发展传统职业分析方法要先行》的报告。他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应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为高等教育适应新形势提出了新问题:不同类型层次的高等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如何适应经济产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同时国家产业发展的AI+战略要求为每位大学生配备AI助手,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这对专业培养规格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为此,高林教授提出了一个新的职业分析方法,以确定各类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后续专业培养方案设计和教学实施奠定基础。第三,由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联合大学盛鸿宇教授做了《高职人工智能专业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卡脖子问题的探索和实践》的报告。他从“新双高”的“五个度”评价指标体系,围绕“匹配需求、要素集聚”的金专业、“对接岗位、数智融合”的金课程、、“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金教师、“场景真实、开放融合”的金基地等可达成度指标,以高职人工智能专业标准和职教本科软件工程专业标准中的核心课程为例,聚焦新质产业、新质岗位,升级改造传统课程内容,更新迭代课程资源,推动项目式、情景式和研究式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以课程即工程、项目即产品、任务即流程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增强学生经过刻苦学习收获能力和素质提高的成就感。第四,由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鄢军霞教授做了《岗位分析与人工智能专业建设探索》的报告。她首先分析了当前人工智能的产业发展机遇、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发展与人才需求;进而分析了人工智能产业分布情况、企业岗位情况、AI行业的典型岗位与关键岗位、岗位学历的分布以及高职学生就业岗位分析和能力要求。最后分享了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的建设思路,从产业定位、岗位分析、人才培养定位、能力要求到课程体系设置得到整个人才培养框架。再从课程设置、项目设置反过来呼应能力要求,形成人才培养能力闭环。

3.jpg

第二单元“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其目的在于为每位大学生配备AI助手,探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问题。有2个专题报告。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副校长 曾文权教授做了《高职新型人工智能通识课建设探索》的报告。他指出,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与技术的演进,对具备数字素养的人才需求日益增长。他回顾了中国计算机通识教育的三十年发展历程,分析国内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通识课程开设的情况。介绍了教育部2021年发布的《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介绍了所提出的高职学生应具备的数字素养框架内容。他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以培养学生的AI素养和创新能力。他介绍了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近一年多来的实践探索:校企合作打造AI技术支撑平台与高水平教师团队,发布《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教学行动指南》,编写出版《生成式人工智能素养》教材,全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生成式人工智能素养+信息技术基础》,搭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课程AI教学助手——智教易和云实践平台,以及课程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最后他提出了一系列AIGC赋能行动建议。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数字素养大赛执委会副主任兼专家组组长赫亮博士做了《竞赛推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的报告。他分析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面临的挑战,包括课程内容设计的实用性、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多学科合作与定期更新的必要性,以及课程实践中的算力资源或实训平台分配问题。接着提出了实施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策略,包括开设独立课程取代传统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在传统课程外开设新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以及对传统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进行“人工智能”赋能,并以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数字素养大赛为例,介绍了竞赛和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结合方法。同时还探讨了数字素养大赛如何对传统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进行AI赋能的探索,以及AI如何推动传统教学变革,包括内容创作、知识洞察和智慧助手等层面。最后,阐述了独立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开设思路与竞赛探索,提出了两种课程路径。

4.jpg

第三单元“落实产教融合,解决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痛点问题”,针对当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相对薄弱,尤其是第五、六学期的实践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不落实、难于达成培养规格要求的能力目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设计、教学资源开发和训练基地建设多方面研究解决方案。有来自院校专家的3个报告和来自企业专家的5个报告,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能力培养中的痛点问题和产教融合的解决方案。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物联网学院院长王坤教授做了《“校企虚实联动,衔接贯通育人”集成电路测试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报告。他介绍了四川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性,并提到了四川省“十四五”规划对数字产业的重视,特别是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介绍了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新“1+1+N”校企合作模式,打造联合育人共同体,校企共建集成电路测试产业学院的经验。介绍了通过“模拟+虚拟”结合的方式,建设集成电路测试基础实训公共服务中心;以全真实战为主,打造中国西部高端集成电路可靠性测试公共服务中心;拓展集成电路国产前沿技术,打造西部信创科普示范中心和应用服务中心的实践探索。以及紧跟产业迭代,高标准开发优质教学资源的成果,包括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李亚平教授做了《产教融合下企业项目向课程转化的创新实践研究》的报告。他认为,在职业院校的教学中,推动产教融合将企业项目转化为课程是一项重要且创新的实践。通过引入企业项目,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行业环境中学习与实践,提升就业竞争力。然而,这一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1)企业项目具有时效性,如何从短期项目中提取长期适用的教学内容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必须确保项目的复杂性和技术难度与学生的能力相匹配,以保证学习效果。(2)项目转化人员是应具备教育教学能力,又要具备对行业项目深刻理解的跨界人才;(3)从商业成果向教学目标转变,需要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不仅限于项目成果,更应涵盖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及问题解决能力。他介绍了通过近年多名企业工程师参与教学的实践探索,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成效得到了显著提升,部分已经奔赴企业的学生得到了企业充分认可的经验。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技术与工程学院院长邵瑛教授做了《凝“芯”力 育“芯”才》的报告。她首先分析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新双高”建设的目标定位;新质生产力中生产3要素需要跃升的内涵,新质人才培养的改革,以及特色办学路径。其次介绍了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集成电路专业群建设的探索实践,从需求调研中找准人才培养的定位,实施集成电路专业“能力进阶,实战贯穿,国芯生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第三介绍了集成电路专业资源库的建设。包括专业层面:瞄准培养目标构建图谱式资源导学;课程层面:企业项目的教学转化等。最后展望未来发展,将以自主可控,持续深耕产教融合为方向。

5.jpg

来自企业专家的5个报告,首先是百科荣创(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百科荣创·山东·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主任张明白做了《共同体实体化运营模式创新,助力高质量实习就业——基于电子信息类开放型实践教学基地的探索实践》的报告。紧密围绕共同体实体化运营模式创新,助力学生高质量实习就业为核心,总结过去职教联盟、职教集团建设经验与问题,破解当前共同体建设过程中遇到“仅有政策引导,缺乏市场主体运营机制”等堵点痛点,以他所在企业牵头成立的全国嵌入式系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例,分享了共同体实体化运营创新模式及服务机制,所在企业建设的电子信息类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发挥的支撑作用,大学生在实践教学基地“吃住学一体化管理”高质量实习实践的成功经验,并助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质量就业,切实提升共同体对于深化产教融合的促进作用,积极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其次是浙江求是科教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西玉做了《新时代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与实训体系的建设思路》的报告。她分析了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如自动化制造、新能源发电、电力储能、机器人、集成电路、电动汽车、人工智能等新型产业给职业和岗位带来的变化,认为未来的产业结构和职业岗位呈现出⾼度的不确定性,“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技术和技能是未来职业岗位的特征”。职业教育应重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技能实训课程教育,通过对产业的变化的跟踪,重新调整专业课程、合并专业,并通过设计宽专业方向等多种模式,使其更好对接产业的发展和变化的人才培养要求。为对接职业本科和学生的职业生涯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三是杭州朗迅数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曲文尧做了《高职集成电路专业基于能力图谱的项目课程和岗位实习思考与实践》的报告。他首先介绍了杭州朗迅在集成电路测试服务和产教融合领域的发展历程和核心竞争力,强调了集成电路产业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现状,产业链与岗位群、以及不同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提出了“平台+模块”的集成电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并以《集成电路测试技术》为例,展示了项目化课程设计的具体实施。他还提出了“岗位导向、工学一体、职业认证”的集成电路技术专业岗位实习设计,并介绍了杭州朗迅如何通过芯云学院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链人才培养大平台,提供人才基地、基于实际岗位标准建设新型数字化教学资源等。第四是杭州瑞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陆胜洁做了《政产协同因类施策—共研双碳人才校地企共育新路径》的报告。她谈到,面对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生态演化的环境下,如何通过政产协同,校地企深度协作的方式,针对不同区域产业战略布局,区域人才供给情况,规划设计、共建共营新形态高水平的公共实训基地,以此真实产业跨领域职业场景的构建和教学实践服务,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以及持续性职业竞争力的养成。她以甘肃省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运营为范例展开详细介绍,突出了其一体化的社会服务对于区域产业人才提升需求的有效响应。第五是北京四合天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万国德做了《项目课程和岗位实习的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的报告。他强调了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以及面对新时代挑战,职业教育课程需要进行系统性思考和创新。他探讨了职业教育课程的内涵、特征和发展历程,并提出了现代高职教育的定位和面临的挑战;介绍了项目课程的设计理念,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方法、评价方式,以及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开发。通过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的实例,展示了项目课程在实践中的应用,并探讨了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6.jpg

第四单元“职业本科与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对比研究与实践”,实现普通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涉及职业本科与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及教学实践等一系列问题。教育部规划司郭司长的讲话点到问题的本质:必须“实现高校层次类型结构与人才需求层次类型结构相契合”。因此本单元在于通过对当前职业本科与应用型本科典型专业实践探索,研究产业对两者新的人才需求,研究如何办好职业本科与应用型本科。来自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的专家分别介绍了各自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为参会代表呈现了职业本科与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异同,为进一步的对比分析提供了案例。首先,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院长武春岭教授做了《职教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以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为例》的报告。他首先从信息安全与管理职教本科人才培养定位谈起,具体从两个层面展开:其一,分析了信息安全职教本科与职教专科人才能力方面的主要区别,职教本科生不仅具备熟练使用工具的能力,还要具备创造工具的能力。并指出职教本科的核心特性是:工程性和创造性;其二,从信息安全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能力内涵分析出发,提出职教本科人才工程实践的生产场景“供给难”和综合能力培养职业素养“内化难”的问题。其次,围绕这“两难”问题,提出了“资质引领·产教协同·项目驱动”:信息安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全流程地阐释了信息安全职教本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全景图,并对“两难”问题做了具体分析。第二,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智慧交通学院院长倪勇教授做了《职教本科助力教育新质生产力——浙机电大城轨设备与控制技术专业的探索实践》的报告。他以职教本科专业申报为逻辑起点,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城轨设备与控制技术专业为例,介绍了职业本科教育的申报和人才培养实践。包括申报材料的准备,城轨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分析,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模式改革,以职业能力递进培养为设计思路,构建校企共建深度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探索实践职教本科教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最后,他分享探讨职教本科申报过程的一些个人思考和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反思:厘清“现场/技术工程师”培养定位,彰显职业本科的类型层级特色;坚持技术导向的专业建设,夯实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基础;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机制,健全校企协同育人体制。第三,北京联合大学机器人学院院长杜煜教授做了《面向机器人领域新工科专业交叉融合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报告。基于国家和北京市对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状况,他分析机器人领域人才培养需求和培养目标,介绍了北京联合大学机器人学院在人才培养理念、学科与科研、专业建设等方面的的特色和亮点,最后重点介绍了面向机器人领域的新工科专业交叉融合的技术应用型本科,以载体汇聚专业和多主体参与的人才协调培养模式;新工科专业交叉融合,校内外协调育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X+Y+Z+2”课程平台;以及着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等方面的经验与成果。

7.jpg


会议原计划的圆桌论坛由于时间关系没能举行,研讨内容计划移至11月研究会2024学术年会的分论坛上继续进行。高林教授就为何设计这样一个圆桌论坛主题—— "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高职教学实践基础(经验与问题),以及重点研讨“在我国近40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有哪些成功的实践经验可支持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的理论构建?当前急需解决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问题有哪些?”等内容做了说明。他谈到,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是近来教育部提出的,深入研究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及人才培养特点和规律,总结经验并上升固化为理论,寻找问题并研究解决,是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办好职业教育,使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我们应该给与足够的重视。

8.jpg


研讨会四个单元的主持人分别是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系主任刘松教授,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智慧校园建设处处长陈永教授,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梁长垠教授,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杨功元教授。他们的精彩主持得到与会代表的赞誉。

9.jpg

10.jpg

鲍洁主任最后进行了会议总结:本次会议研讨内容涉及了许多当前高职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报告专家精心准备的报告精彩纷呈,各个研讨单元报告各具特点。她感谢会议报告人的精彩报告和主持人的精彩主持,感谢大家能在百忙之中前来参加本次研讨会,感谢企业和出版单位给与会议的大力支持,感谢承办校给与的大力支持!最后相约11月初海南三亚2024学术年会大家再见。

11.jpg

研讨会同期还举行了《大思政引领,“新双高”建设——新时代高水平职教本科专业“五金”建设研讨会》;组织参观了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集成电路基地(集成电路测试产业学院)”等,会议圆满结束。


大会精彩瞬间

23.jpg

24.jpg

25.jpg

26.jpg


27.jpg